top of page
作家相片Cherie Chen

1940年代的時裝風格


40年代主要因為二戰(1939-1945年)關係,流行時尚都圍繞著簡省物資,物盡其用,花費低,功能性強這幾著元素。

1930年代後期,巴黎設計師開創了只剛好遮住膝蓋下方的裙長的時代,因為沒有多餘的布料浪費,整個二戰時期的女性裙長皆為此實穿長度;上衣剪裁簡單,或者穿襯衫;外套則是方正的形狀,寬肩、大翻領、多口袋,為了保暖大約到膝蓋長度。

二戰前,褲子被視為男裝,但戰後女性需要投入工作,工廠開始生產以棉、丹寧、羊毛製成的女性褲裝。雜誌和裁縫公司開始教導女性如何把男性的西裝做成簡單的外出服,因為戰爭時男性常要穿著制服,物資短缺下正好回收物盡其用。

襯衫長洋裝在此時期興起,它具有多功能性,可以出席正式場合,設計又是最時髦的。它可以是長袖或短袖,並沒有特別強調腰線,但可搭配皮帶;帶有鈕釦的口袋兼具功能性與裝飾性,充滿鄰家女孩風格。

由於戰時服裝的限制,帽子反而成為女性的標誌,從頭巾流行到草帽。不只有帽子,這時因女性在工廠工作而流行起「髮網」(Snood),兼具時髦與功能性。它增加了工廠裡穿著褲裝或連身褲裝(jumpsuits)女性的女性化元素。女性配戴頭巾可以讓簡樸的服裝看起來像是完整打扮過的,她們甚至將捲頭髮的髮捲藏在頭巾裡,等下班時拿掉髮捲,就可以直接參加晚間活動。這些流行的重點是花費很低,很有經濟效益。

美國政府在此時全面徵收絲原料,強迫紡織工業全部改用尼龍。但在1942年時,政府也徵收了尼龍作為降落傘或其他戰爭用品原料,所以留下來的僅剩不受歡迎的棉和嫘縈絲襪。

戰爭時期由於紡織物資的限制,工廠必須把泳裝布料減少10%,反而因此創造了兩截式的泳裝,也就是後來比基尼的始祖。美國運動服裝設計師Tina Leser在1944年首度發表兩截式泳裝,但社會風氣認為兩截式泳裝帶有情色意味;而比基尼於1946年由法國工程師同時也是服裝設計師Louis Réard首度發明,比基尼被認為更具有情色意味因此並不受歡迎,直到1953年法國女星碧姬芭杜(Brigitte Bardot)在坎城影展穿著比基尼後才開始在歐洲流行,而美國則是等到1960年代才開始盛行。

寬鬆的外套在此時很流行,1945年時,青少年很盛行穿著寬鬆的「邋遢喬」(sloppy joes)毛衣,以及「dirndl skirt」,也就是類似澳洲傳統服飾中少女穿著的抽繩圓裙,長度到膝蓋下方。

1940年代的代表明星

洛琳白考兒(Lauren Bacall)-以冷豔外貌與低沉嗓音著稱。

愛麗遜(June Allyson)-美國40年代首席鄰家女孩。

英格麗褒曼(Ingrid Bergman)-以電影《北非諜影》躍升一線巨星。

*文章版權所有擅自拷貝必究,歡迎直接分享,若轉貼文字需先知會我們並標註出處。

 

Follow our Facebook→萱妮 Cherie Stylery Follow our Instagram→cheriestylery

Follow our Youtube→Cherie Stylery

Follow our Weibo→萱妮CherieStylery

VOGUE風格達人→Cherie Stylery@VOGUE

姊妹淘專欄→Cherie Stylery@姊妹淘

Comentarios


bottom of page